手脚冰凉,可能是体寒在作祟 ! 艾灸调体寒,温暖过寒冬!

 

天气寒凉,有人就“遭不住”了,他们手脚冰凉,面色无光,遇到冷风或冷食就容易腹泻。尽管不断增加衣服的厚度,但身体却总是难以暖和起来。这种情况,很多人称之为“体寒”。


1


那么,“体寒”到底是什么寒?在中医的理论中,“体寒”通常是指体内阳气不足,无法维持正常的体温和生理功能。身体长期处于寒冷状态,就会导致气血不畅,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。

   寒来百病生


2


中医认为,“阳虚则寒,阴盛则寒”。“阳虚则寒”属于虚寒证,是指身体阳气不足,温化功能减弱,寒从内生。“阴盛则寒”属于实寒证,是指外感寒邪,导致体内阴寒。

   体寒的表现


1、体寒的人往往比较怕冷,手足冰凉;

2、脾胃有寒,便不敢吃偏凉的食物,经常腹痛腹泻;

3、肾有寒,除了腹泻以外还会小便清长;

4、肝有寒,可能会气逆产生呕吐感,或头顶痛等。

中医有”十女九寒“的说法,女性的病多半与体寒有关。很多女性总觉得身体不舒服,到医院检查却查不出毛病,这时候要警惕是不是”体寒“了。

   ”寒“分内寒和外寒 

内寒主要因体弱造成气机无力运动,一般伴有虚证表现,如气短乏力,面色白等。

外寒是外界寒气侵犯到机体,使气机运行受阻,这种情况一般会有两种发展趋势:体质虚弱者会向寒的方向发展下去,体质壮实者,正气会和外寒争斗,气的运行加速,会表现出热象来,就是中医常说的寒邪“郁而化热”。

中医看来,体寒的人身体血气运行不畅,易形成瘀血和痰浊、气滞相互“勾结”的状况,“痰瘀互结”积滞在某个部位,易导致疾病的形成,如腹泻、关节痛、胃炎等疾病。

体寒的人还容易与下面这些疾病或状态挂钩:过敏性鼻炎、过敏性哮喘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慢性结肠炎、肠易激惹综合征、性功能减退、不育、宫寒不孕、关节炎、甲状腺功能低下、易感冒、抑郁症等。

   寒从哪里来?


   1、情绪不佳


情绪不佳也会损伤阳气。因为七情内伤,会导致脏腑的功能低下,长此以往,很容易引起阳气的不足。对于这种情况,初起往往表现为脏腑功能的虚性亢奋,出现虚火,日久方显示出阳虚的状态。

   2、受寒


因寒性凝滞,寒易伤阳,体寒的人本身就阳气不足,怕风怕冷,秋冬季节更要主动防寒驱寒。否则受寒后会加重经脉不通,气血不畅的情况,反过来又损伤阳气,加重阳虚的症状。尤其要保护好颈背、腰腹、膝盖、脾胃,这四个部位不受寒。

   3、熬夜

中医素来重视睡子午觉,尤其是子觉。因为,子时(晚上11点至次日凌晨1点)是阴阳交接之时,此时,阴气最盛,阳气初生,按时入睡可以为身体积蓄能量。熬夜会导致阴盛阳虚,阳虚引发身体生寒。建议大家晚上尽量在11点前入睡。

   4、冷饮


不管春夏秋冬,总有人喜欢大量摄入水果和冷饮,甚至是水果当饭吃,冷饮不离手。殊不知,很多水果都是寒性的,长此以往,寒就来了。

   5、劳累


不论是过度劳动,还是高负荷地身心运转,都会加速身体消耗。这样过度消耗,会损伤人的精气,而精气不足,则会累及肾阴肾阳,这样的人,往往阴阳俱亏。

   艾灸驱寒有奇效


4


艾灸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,通过燃烧艾绒对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,以达到温通经络、祛除寒湿、调整人体机能的目的。对于体寒的人群,艾灸可以有效缓解症状,提升身体的阳气。

   1、大椎穴


5


大椎穴位于项部下端,第7额椎棘突下凹陷中。艾灸大椎穴有行气活血,祛除颈部寒气。

   2、神阙穴


6


神阙穴位于肚脐正中,艾灸神阙穴有助于温通元阳、调和脾胃,适用于消化不良、腹泄,祛除胃寒等。

   3、足三里


7


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,艾灸此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,调整胃肠功能,适用于消化不良、胃痛等。

   4、涌泉穴


8


涌泉穴位于足底前部凹陷处,第2、3趾趾缝纹前端与足跟连线的前处,左右脚各有一穴。艾灸涌泉穴,能祛除下肢的寒气,有利于引火下行。

   调理体寒还要注意


   1、护好薄弱部位

人体有一些部位容易受寒,需要多加保护。头部、腹部、背部和脚部,平时要注意保暖,包括关节等部位,避免受凉受风。

   2、晒太阳

不要在阴冷潮湿的环境停留太久,每天晒晒太阳,能激发身体阳气,达到驱寒效果。

   3、多吃温热食物


饮食上要注意少吃生冷食物,如苦瓜、鸭梨等瓜果,尽量不吃冰淇淋等。北方可适当多吃温热的食品,如牛羊肉等;南方可吃一些鸡、鸭等甘温的食物。

   4、坚持适度锻炼

慢跑、快步走等有氧运动会让全身活动起来,促进血液循环,有助于减轻体寒症状,长期坚持可逐渐改变寒性体质。

体质虚弱不适合运动者可以每天泡泡脚,用40摄氏度左右的热水泡20分钟。在泡脚的同时揉搓双脚,效果会更好。


文章来源:母婴关爱协会

声明: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