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0%的人煮中药,第一步就错了!中医手把手教你熬中药

 

“煎药之法,最宜深讲,药之效不效,全在乎此”,但大部分人对中药的煎煮常识知之甚少。

熬药该用什么锅?加多少水才够?熬好的药该什么时候喝?

这些问题,今天就来一一解答吧!

1

—The First—
煲药器具要选好

0.1.png

选用受热均匀、耐高温、不易与药物发生反应的药煲,比如砂锅、耐高温的陶锅、不锈钢锅、紫砂锅、玻璃锅,或者养生壶、电子智能药煲等。

不要选用铁锅、铜锅、铝锅、镀锌或者其他金属材料的锅,以免在长时间加热的过程中与药物发生反应。

罐使用后随时洗净,保持清洁。煎药以新鲜清洁的自来水、泉水为宜。经反复煮沸或放置于热水瓶中较久的水,也不宜作为煎药用水。

2

—The Second—

中药需要清洗与浸泡?

从药房开出的中药饮片,在炮制过程中已经过清洗和加工,一般不需要再次清洗。

但在煎煮前需要加一个步骤——浸泡,用冷水在室温下浸泡。

一般以花、茎、全草类为主的药材,浸泡20~30分钟;以根茎、种子、果实为主的药材,可浸泡60分钟。

这么做有利于有效成分析出,煎煮后的药汤效果也就更好。

3

—The Third—

中药常见的5类煎煮法

第一类

先煎

指先其他药材进行煎煮的药材,适用于金石、矿物、贝壳类等。

它们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,需要先煎半小时到2小时不等,煲药时,要将这些药材先放入水中,煎煮到医嘱要求的时间,再放入其他药材一起煲。

第二类

后下

指后其他药材进行煎煮的药材,适用于含有挥发油或芳香物质的药材。

这类药材要在其他药快煲好时再加入同煎,一般只需煎煮10-15分钟。

第三类

烊化

阿胶、鹿角胶、饴糖等胶类、糖类的药材与其他药材同煎时,容易粘锅、熬焦,或粘附于其他药渣上。

所以需要烊化,就是另外拿一个小锅,加入少量清水,煮开后转小火,加入需要烊化的药材,一边加热一边用筷子搅拌,直到药材完全融化,再把这小部分药液和其他药液混合。

第四类

另煎

指需要和其他药材分开煎煮的药材,比如人参、鹿茸等珍贵药材,以免药液被其他药材渣吸附,造成浪费。

可放入有盖容器内加入冷水(一般为药量的10倍左右)隔水炖2~3 h,可以取汁与其他药物所煎的药汁混匀后服用

第五类

冲服

入水即化或者液体类的中药,比如芒硝、三七粉、姜汁等需要冲服,可以用煎好的药液或者另外拿一杯开水直接冲泡。

4

—The Fourth—

煎中药要放多少水?

要开多大火?

民间有“三碗水煮成一碗水”的说法,实际上,加水量并不是固定的,而是要根据药物的多少和材质来决定。

第一次煎药一般加水需要没过药材表面2-5cm,儿童、高龄老人的药或煎煮时间短的中药可以少加一点水,需要长时间煎煮的药,或者花、叶、根茎类比较吸水的药可以适当多加一点水。

一般的药材先用武火(即大火)把水煮开,沸腾3-5分钟后,转中小火煎煮45-60分钟。

解表、芳香、行气类的药,煮沸后再煮20-30分钟即可;补益类或含矿物类的药可以煮30-60分钟,甚至90分钟。

成人的中药煎煮后剩余药液一般是200-250ml,儿童和高龄老人的药则应该控制在100-150ml。

如果倒出来发现药液太多,可以适当再煮一会儿,如果药液太少,可以先倒出药液,再加水复煎,混合前后两次煎煮的药液,分次服用。

5

—The Fifth—

喝中药要讲究时间

针对不同疗效的药物,服药时间略有所差别。

晨服:补阳益气、温中散寒、行气和血、消肿散结等药物宜晨服,以借人体的阳气、脏气充盛之势,祛除病邪。

空腹服:清晨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,此时服药避免与食物相混合,能迅速进入肠中并保障较高的浓度而充分发挥药效,健胃药、驱虫药均宜空腹服。

饭后服:对胃肠有刺激药物宜饭后服,因饭后胃中有较多食物,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。消食导滞剂也应饭后服。

睡前服:如滋阴健胃、涩精止遗药、缓下剂及安神药宜在临睡时服。

定时服:有些病定时而发,掌握发病规律可在发病前适当服用。如治疗疟疾的蒿芩温胆汤宜在发作前两小时服用。

不拘时服:解热发汗药、泻下剂药物以微汗、缓泻度,不拘于定时服用。

经药:宜在行经之前开始服用。

西药和中药在服用时至少间隔半小时。


图片

煎药看似简单,但也是一门学问,毕竟能不能把药效煮出来,就在此一举。

有需要的朋友快学起来吧!


文章来源:名医在线大讲堂
声明: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